您的位置:首页 >医学资料 >

中国当代名医——朱乃站

时间:2022-10-19 14:28:37 来源:搜狐
党旗下的国医名师

中国当代名医——朱乃站

中国当代名医——朱乃站

为全面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和“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以及“要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2022年特别报道在中医事业发展中,守护人民健康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医药传承人——朱乃站!

中国当代名医——朱乃站

中国当代名医——朱乃站

朱乃站。号:朱汇臻。

出生于1958年5月。籍贯: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正红镇人。最高学历;大专学历。

朱乃站秉承家传中医药学、和自学中医药学为主的一名中医药学自学爱好人员。 现介绍学习和工作的简介。 自1975年初中毕业后,在父辈家传几部经典医书的影响下,我就闲下无事忙里偷闲阅读医书,这一学就是四十余载春秋,

中国当代名医——朱乃站

主要中医药书籍著作有:《汤头歌》、《药性赋》、《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辨》。之后在自己艰苦岁月年代又买了若干本现代名医巨著,如:广东中医学院教授邓铁涛主编《实用中医诊断学》、何绍奇主编《现代中医内科学》、河北中医学院王云凯主编《中国名医名著名方》、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王雪苔主编《中国针灸大全》、上海中医药研究院长陆德铭教授主编《中医外科诊疗图谱》、天津出版社出版的由赵恩俭主编的《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继学主编《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北京中医学院教授焦树德主编《用药心得十讲》、及《金元四大家医药全书》、《万病回春》、《医学中衷参西录》等不少于近百余本册的中医药书籍。在那个年代白天务农时,所有医药书籍都是挑灯夜读、通宵达旦的学习。

中国当代名医——朱乃站

1994年9月至1996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自考辅导班深造两年。 1996年9月在江苏省射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实习6个月。 1997年7月取得河北医科大学《结业证明》一本。 1996年5月13日在河北石家庄市卫生局统一组织的中医师职称考试合格颁发的《中医师职称证书》一本,因回家途径山东德州火车站被盗丢失,于1997年6月12日在石家庄市卫生局补开一份《中医师职称证书》的证明,就一直珍藏泛黄珍惜家珍的《证明》,每提起往事心酸泪流心底。 2OO4年9月在北京健康晟业国际医药科学研究院,北京金龙康国际医药卫生科学研院组织发表论文认述答辩考核合格,获得《特色诊疗专家、高级研究员》荣誉证书。 2OO6年11月、2O12年1月分别在盐城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考到药品零售企业上岗证。 2OO6年8月至2O13年3月在射阳县新天药店从事中药药饮片调剂工作。同时在方便患者时为患者精心潜方配药,每每履次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深受一方患者湛赞好评。2O11年1O月《助理级中药师》考试合格。2011年3月至2O13年7月,通过远程教育学习,获取西安交大《药学大专学历证书》。2O18年6月份考取《执业中药师资格证》。2019年8月起在苏州市开开心心大药房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住店质量负责人2O18年3月出席国医大师唐祖宣中医药学研究讨论会。2O18年3月参加京津冀豫中医药薪火传承启动仪式获赠《经方高级研究员》一枚。2O19年3月参祭邓铁涛“铁杆中医”研讨会并获铜牌匾《铁杆中医》一枚。

2021年10月起至今在射阳东都大药房任质量负责及坐诊

 

 

中国当代名医——朱乃站

对中医诊断遵循邓铁涛的中医理论基础。严格按照“四诊、八纲”、“六经、辨证论治”为纲领进行诊断施治。 我是一名实实在在最基层民间中医实干家,擅长中医专科内科、妇科等疑难病症。 对中药炮制、制剂、中药化学、中药鉴定都有很高实践经验。 在临床上有着四十年的“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反复理论、反复实践”的诊治过程。掌握并能创造出以“药对证”的一系列配方。做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从不去“墨守成规”抄方照搬。理论上严格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理论和中医内科学”进行辨析。 组方同样按“中药学、方剂学”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功效主治”以及治疗“八法”进行加减组方。做到“用药如用兵,用兵如点将”的治疗学术。同时经过四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始终如一待病人和蔼如亲,对心理疏通很重要,牢固树立以白衣天使为己任。崇尚医风医德的良好风气。无任走到哪里都深受患者一致好评! 

中国当代名医——朱乃站

中国当代名医——朱乃站

中国当代名医——朱乃站

本产品为符合国家的药食同源执行表标准,是调养慢性腰腿常年不适、妇科不适、中老年人群常年身体蠃瘦不健的,本产品不作药品功效使用。

本产品可追溯性,所有解释请扫二维码了解详情咨询并解释。

在服用过程中如有不适,持有商标者全程解释及跟踪服务。

本产品的配方、食药材料组合均系老中医之手,老中医有着四十年中医临床实际经验,近几年曾参加过官方举办多次民间中医、民族医药学术研讨会,荣获数不甚数的荣誉证书。系委托山东修正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程检测合格的产品。

经典古方,千年传承,超越时代!

创新品牌。精心研发,药食同源,调养结合!

整体调养,食服方便,作用安全! 后继按语;人的一生,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以消耗体能的过程而生存。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或缺会生些疾病。而自然界里也有若干类的动植物菌类及矿物,足够以调节治理人类人体机能的各种疾患。也足够以恢复人类人体健康长寿百岁的需要!在这个社月里,奉劝您“信仰中医、崇拜中医、珍惜国粹、拥有健康”! 中国当代名医——朱乃站

   朱乃站自幼家传中医。后经正规院校系统培养数年。从事中医临床治疗研究多科疑难病症三十多年,是一位重视临床实践研究、反复理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中医实干家。在传承“经方”基础上不泥古,常常使用“经方”化裁、加减、重合“经方”、组合复方,在临床治疗时履履收到神奇效果,深收广大患者的好评和赞扬。

中国当代名医——朱乃站

 朱氏热衷于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事业,一生自学为主,除了医药院校教课书外,其余都是自学自研,主要书本以近代名医名家观点和中医药精髓灌输入扣,如邓铁涛著《中医诊断学》、何绍奇主编《现代中医内科学》、赵恩俭编著《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由朱良春、邓铁涛、焦树德、路志政等多名名老中医合编《中国名医汇粹集锦》、焦树德著《用药心得十讲》、杨医亚等人著《中国名医名著名方大全》等古、近、今代上百余部中医药书籍。

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症独有见者,在临阵中药也是精益求精,疏而不漏,处方懂慎、用药如点将,做到药到病除。待病人系急为患者所急、乐为治愈所乐。

中药的制药、炮制、鉴定、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及中药提取颇有研究,研制鼻炎、慢性哮喘、慢性肾虚引发的腰间盘突出、腰腿痛、及风湿痛的传统膏药贴等在临床均有很好疗效。

擅长治疗内科、妇科、伤科、及风湿类疾病,2O18年3月参加国医大师唐祖宣举办的“仲景经方学术研讨会”及在《京津翼豫国医名师专病专科薪火传予工程动式》中发表“学习《伤寒论》浅谈”一文。

   铭言是:“信仰中医、崇拜中医、珍惜国粹、拥有健康”。“中医是健康之魂、中药是健康之宝”。

治疗案例:

案例1:

11份经微信平台接治江西新余一小婴儿高热,经医院物理降温后,热邪内陷,遂发惊风抽搐,经多方治疗未果,遂去北京某医院一个月花费三万医疗费未果,并说婴儿大脑是神经问题,要手术治疗,并且口服左乙拉西坦。他母亲后在微信公众号上搜索到我,我仅用一付中药口服,熄风定惊,凉血透癍,疏风解痉。三天就已好转.

案例2:

最近通过微信平台,接治辽宁大连一82岁老太太,患有卵巢癌一年,腹大如鼓,面黄焦茁壮,舌质红苔微黄,口服一年抗癌秘方未果,我仅用一剂中药一碗汤液口服两天,解下黑瘀恶臭败卵大粪。

国人健康,匹夫有责!

学习《实用中医诊断学》摘录论文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民间中医 朱乃站

2019年元月10号,是国医大师、中医泰斗、一代中医学家宗师邓铁涛1O4岁寿星的祭日,让我们这些中医爱徒深感悲伤,仅以此祭日深深鞠躬致敬来表达对邓老的思念和爱戴。

邓老一生致力于祖国中医药的传承发扬、教学工作,一生著有《实用中医诊断学》、《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大辞典》、《中医诊断学》、《中医学新编》等五部中医专著。尤其是《实用中医诊断学》这部现代中医"巨著”。《实用中医诊断学》是邓老编著版于上世纪1988年4月第1版,后于1993年2月再版,本印数近二万本。我所购书是1994年于河北省新乐市新华书店。

《实用中医诊断学》全书共分上、中、下三

上编:中医诊断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篇:诊法与辨证;

下篇:中医诊断学的近代研究概况。

邓老在《实用中医诊断学》前言编者话一文中就阐述了《难经》提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的著名论断。

邓老在此编者话就强调“振兴中医不能脱离振兴中华之林。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才能实现中医现代化”。(摘录《实用中医诊断学》编者。

邓老指出:中医诊断学主要任务是通过医生的所掌握的诊断知识,通过医生感官认识进行“四诊”来了解病人的病史、病情,及症状和体征,进行辨证、辨病、诊断的过程。进而为下步立法、论治、处方。邓老强调“医生必须要有坚强的四诊技术,努力把它熟练到`神存乎心手之际’的水平”。(见书前言)。

《实用中医诊断学》上篇共分二章

第一章是中医诊断学发展史;

第二章是中医诊断学的特点和展望。

第一章邓老论述了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重点阐述了对疾病的认识、诊法的形成、辨证的形成、病案的形成及各阶段的发展,并举例中医诊断学贡献的人和各阶段的发展案例。

在对疾病的认识最早记载是当推殷代的甲骨文,大体上反应映了我国三千余年前对人体和疾病认识的水平。

“疾”的“矢”似箭之快,来去都很快;“病”字的“丙”指南的方位五脏属心五行属火。从记载疾病的卜辞中就有“雨疾、疾年、疾疫”等记载。意指当年气候不正,雨水过多等因所发生的流行病、传染病。记载疾病的卜辞早期见甲骨文里,就疾病已达二十种以上,很多疾病名称至今还在沿用。中医诊断学在周秦时期对疾病的认识,邓老从论述“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科,列举秦医和给晋侯看病时指出疾病并非由鬼神所致,而是六气所引起,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阴淫寒疾,阳为热疾,风为末疾,雨为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见书5页)。

邓老阐述周秦时期《黄帝内经》为中医诊断学的奠基作,阐述《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两部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比较完整的医学理论专著。他简要归纳为“四个重视”。

一是重视从整上、动态上把握疾病。《内经》始终把人体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部的本身和外部环境都保持着相对平衡即可“阴平阳秘”,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就发生疾病。

二是重视病因、病因的分析,列举《内经》在外因有“六淫”的传染,在内因对“七情”及饮食劳倦、生活状态失常比较重视。在发病学上强调正气的作用。“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在,皆为不足”,都是这一观点的精辟概括。

三是重视病证的分门别类,《内经》所载疾病不下二百余种。邓老按病因认识分为十一种病证,即按患病部位系统认识病证;按五脏六腑分证;按经络分证;按五官分证;按肿块一类分证;按神经症状为主的一类病证;按运动障碍一类病证;按呼吸道一类病证;按消化道一类病证;按泌尿系为一类证;以疼疼痛为一类证;以肿为主要一类病证。并对十一类病证都规范病名,便于学生及医生掌握技能,

四是重视“四诊合参”。医生不旦要把握“四诊”要点诊断技能,还要运用“病因病机、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气血辨证、经络辨证”等重要内容。(见书第7页)

中医诊断学在汉以后对疾病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张仲景专《伤寒杂病论》运用六经辨证对外感热病与一般疾病相区别。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对急症、传染病、内科、外科、五官等都区别分开,对天花、恙虫的描述在我国都是首次。隨朝●巢元方主编《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诊断专书。全书共67门,每门都有总论后论之详细之举。(见书8页

在诊法形成和发展章节里重点强调脉诊“肯定了脉诊之学,由由扁鹊开始的”。

注:扁鹊即名是秦越人(约公元前407~前310年,享年97岁)见《中国名医名著名方〈名医篇〉第3页

《内经》其理论和方法为后世脉学的发展奠定了脉学基础。提出了脉诊的基本要求;并确定了几种诊脉方法;论述了30余种脉象和主病;同时又强调了综合诊断,诊脉时观察有无胃气、观察各部脉象、结合体质与七情变化脉象、色与脉合参。

东汉张仲景脉法主要运用在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是临床运用脉诊的典范。仲景在书中列举了二十余种脉象,并分为阴阳两大类;以大、浮数、动、滑为阳脉;以沉、涩、弱、弦、微为阴脉。

汉晋之际王叔和撰著《脉经》是第一部脉学专著。

邓老在该专著篇并对其络脉诊法、舌诊、胸腹切诊的各个时期都有较详的阐述与发展。

辨证的形成和发展。六经辨证源于《内经》。如《素问.热论》载“伤寒一日,太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则胸胁痛耳聋”的三阳经络皆受病至三阴经络则成不治之症。(见书33页)

脏腑辨证源于《内经》。至仲景始形成为对杂病辨证的系统方法,至今已成为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

温病辨证学说始于商周时代,至《内经》成书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邓老在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列举仲景在《要略*百合狐感阴阳毒病脉证中描述了一种特殊的“狐惑病”。其主要症状是:“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不安。蚀于喉为感,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邓老进行反复论证举倒说明,说总之本病仲景所举症状与体征与白塞氏病几乎完全吻合。所以有人提议应称本病为“张仲景综合征”。摘书72页

邓老阐述中医诊断学是通过几千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的特点。例举了《素问:方盛衰论》说:“诊有文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司正八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他说医生要举止端庄,动须视节,志必谦恭,专心致意,一丝不苟“上观其神色声音,下观其形体顺逆,候八风八节之正邪以察其表,审五脏五行之部位以察其里”。确许时要反复分析鉴别,四诊合参。重点强调在诊脉时有几点:一是注重医德;二是注重整体观;三是注重动太观;四是注重四诊合参;五是注重辨证论治。

在“注重医德”方面要求学员多闻博识,刻苦习业。并要求学医者以“苍生大医”、“良医”救疗群众的好医生为目标,刻苦学习,多闻博识,不断进步。首先要求学中医诊断是打好基础,向孙思邈在《大医习业》中所说:“凡欲为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经方”(见书75页。

其次要求医生在专科的基础上旁及他科。其次要求学中医勤于实践,虚心向群众学习,以群众为师历来传录中医的优良传统。倡导以仲景“多闻博识”、“博采众方”为标榜。

学好中医诊断学。 要求学中医诊断学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学中医首先要把业医看作是一种救疗人民群众疾苦的神圣事业。医生应当以治病救人为自己的天职。要求学中医诊断时要“临事救难,必在审详”,说中医在临证诊断中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反对粗疏孟派,贻误病机。要“谦虚谨慎,言必以实”。

书中对中医诊断学要求重视“整体观”。“整体观的核心”是说:中医诊断学它从祖国医学的“天人相应”,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出发,首先通过四诊分析病人的每一具体病象,尔后再运用“综合、归纳、辨证”的思维方法,抓住病人对疾病的整体反应。这种诊断的指导思想主要来自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通过各个组织器官,通过经络、气血、精(髓)、津液、营卫的联属、灌溉、濡养、温煦,连成一个“统一整体”。来保特人体阴阳的既能互相促进,又能互相制约,从而保持着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阴平阳秘来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同时要“司揣外内、因端竟委、察态知意”。

“司揣内外”:这里“内”指的是存在于机体内部的疾病的本质,人们是看不到的;“外”指的是存在于机体外部的疾病的现象,是可以观察到的。是通常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资材可以得到外在的疾病的现象的认识。

“因端竟委”,指出疾病本身是至为复杂的,某些病证它是局部的但可见全身反应,所以在诊断时要主意从局部的表现来推察全身的变化,从疾病的表现来推察致病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邓老列举张介宾“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精遗不涩泄,明得个中取,方是医中杰”的论点。所以在临时不可不作“因端竟委、溯本求源”的工夫就动手治疗。

“察态知意”是说“精神”、“志意”是人体的精神、心理活动。要求在临证时不但要了解病人躯体的变化,而且还要了解病人有关情志变化。如形志苦乐、地位、经济变化的情况等等。

“动太观”。书中认为;祖国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还认为机体与外环境保持着动态的平衡、机体本身的各个组织器官之间保持着动态的稳定,强调三点“究其萌芽、察其传变、明其预后”。“究其萌芽”即指的是治未病,《内经》对医生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要求,指出“上工排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说的是中医的传统是重视预防疾病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什么叫治未病?《难经》解释的很清楚:“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意即肝属木,脾属土,因木易克土,故先实(脾)土则(肝)木无处可剩。

“察其传变”。疾病的过程是一个正邪相搏、彼此消长、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临诊要了解疾病的全貌作动态观察:如温病要弄清邪之在卫气营血;伤寒要辨清邪气“六经”的传变关系;瘟疫要“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体”。

“明其预后”即在掌握疾病整个过程的变化推移,排除疑难,对预后作出正确的判断。祖国医学把判断疾病的预后看作是学中医人的基本功。在具体操作上强调“形、气、色、脉”的综合判断。

四诊合参首先要求学中医诊断医生要通晓诊法的理论,掌握诊法的技巧,且通过临床实践精益求精。指导学中医的医生要经常采用“比类奇恒”说:如《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一个精于脉诊的医生对于同类的、相似的、类似的证候进行比较,在掌握脉象中进“别异比类”方法,是历代医家广为应用。如“促、结、代”三种脉象都是反映心律不齐的脉象。它们的共性是脉来时有一止;它们的个性是脉至有数缓之别。列举明.王肯堂在《证治准绳》卷三中说:“结、促、代皆动而中止,但自还为结、促,不能自还为代;无常数为结、促,有常数为代……,不可不辨”。(见书:83页)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华”,而辨证又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特点,各种辨证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八纲辨证是其他辨证的总纲,八纲辨证既是辨证的第一步,又是各种辨证最后的总括。辨证就是根据诊断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分离的两个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以上文摘和抒写之文,仅以此献给邓老祭日的一篇学习和回忆录。也是献给此次学习邓老“铁杆中医”论坛讨论之文。

 

 

朱老在多年的探索中总结了中医发展史

中医!即自然医学,应定格在,宇宙星球裂变开始时就产生存在了。

应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应该是建立在远古时代,即盘古开天辟地有了人类起源发展,也就有疾病的产生发展。!

又为什么称乎为中医?中医的“中”字,毫无疑问的是指产生于中国,但是中国的地域辽阔,源始于秦岭、中原、巴蜀等地域覆地称谓之“中医”。

中医的产生,为什么说中医的产生要从人类起源说起?因为有了人类及人群生存,大自然自然而然就有“风雨霉疾”的异常邪气侵袭人体产生疾病,在哪远古时代,由于人类生存还比较落后,只能寻找自然界的一些动植物类的物质,通过口尝相传,能把人体所侵袭异常邪气祛除掉,长期实践得到了一些低级实践经验,一直相传下去得以延续。

所以,中医也称之为“自然医学”的自然科学。

哪么。中医发展史,在经历过原始氏族社会阶段(80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4一5万年前)、新石器时代(至今1万年前)的慢长人们口口相传为第一阶段的雏形。

第二阶段应从夏(殷)商周时期六千年前的青铜铸刻文字的产生及甲骨文篆刻创立,那么,一些民间百姓以“口偿百草疗百疾”的经验,以文字样的都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记录,周朝的青铜篆刻,东西周的发展,由甲骨文的篆刻发展成文字传抄时代。中医文献有了较快发展。《黄帝内经》便是其中之一以文字记载成书理论。‘

第三部分;自《内经》、《本草》两部中医药系统理论问世后。中华民族中医药文化发展二千多年,历代中医药学家人才辈出,其各家学术思想都是在向前发展,向深层研究,形成一个庞大的中医药文化体系。拯救了华夏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类的疾病与治疗。为华夏民族的健康繁衍生息、繁荣昌盛贡献不可磨灭的。

例如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著作。潜术外感邪气、内伤杂病的研究治疗,为后世各医家在此理论基础上探讨研究发展。唐代孙思藐、张介兵、王叔和、李东垣、朱丹溪等等。他们都有各家各派的个人学术研成果。

中医药文化到了明清时期,更是逢勃发展生机了,能够广泛的起到教育作用,引起了有的官府重视培中医药人才和教材。使民间中医药人才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医药发展受到一定的阻滞,也曾遭到一些崇洋派的反对,所谓要取消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幸好惊动国内各家各派的中医药家努力抗争、才得到国民政府的认同。保存了我国固有的中医药文化的瑰宝。

第四部分;就是继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伟人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在百废待兴时期,不忘中医药文化这门学科。注重中医药教育,大力兴办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药人才,也使很多传染病、时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根治,如天花、麻疹、水痘,血丝虫、疟疾等多种传染病都得很好的防治。

五十年代党和政府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医药大专院校高级人才,在毛主席的号召“中国中医药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和我国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中医、整理中医、加以提高”。在60年代时毛主席说“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在60、70年代,全民掀起学中医用中医“一个银针治百病”。普及全民学习中医药热潮。同时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实际行动。真正做到田间地头就能治病。真正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幸福时代。

在1984时,中医泰斗广东中医学院教授邓铁涛大师为了再次传承发展中医药教育,特意通过徐向前大元帅向党中央请战,在得到党中央大力支持下,邓铁涛、吕炳奎、焦树德、朱良春、路志正等通过十年的努力奋斗,挖掘更多古典医籍,整理编写出若干本极品中医药书籍。

我就是发生在这个时代的“新中医派”的爱好人员。

在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经济为杠杆,同时医疗卫生体制也发生了重大改革,却把中医药文化这门学科纳入“无证行医、非法行医”的违法行业,让全国广大基层的民间中医的人们统统背上“无证、非法行医”的黑锅。这一背就是40年。2003年非典疫情,在邓铁涛、吕炳奎等老中医药专家们组织发挥积极的作用,使非典疫情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尽管03年全国非典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根治。但是始终没有摘掉全国基层广大民间中医药人员的所谓“无证、非法”等黑锅。

直至2017年中央卫健委才将中医药进行立法。民间中医才有一线生机的希望。

在2020年全国又遭遇新冠病毒的肆疟。仍然是以张伯礼、仝小林中医药团队每每辛苦奋战一线。连续三年都以最高的效果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点赞盛誉。

在此同时也感谢病毒学家们,对中华民族这一支传统自然医学的中医药学文化的褒贬作用。指不定这一门自然医学,在中国地域传承几千年的人类健康瑰宝的中医药文化。真的要面临濒临灭绝的境地。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